【南方日報2月28日A03版】近年來,一批有別于傳統科研院所的創新“奇兵”——新型研發機構應勢而生,在院校、企業和市場三者之間闖出了一片藍海,使產學研結合得更加緊密、高效。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就是其中的突出典型。該院成立不到20年,就在深圳特區這片土壤上長出了科技研發的參天大樹:實現研發平臺、投資孵化、科技金融、園區基地、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的六大板塊互動發展模式,可控資產超過70億元,創辦和投資180多家高科技企業,目前控股及參股企業達145家,培育上市公司18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科技和資本的“神話”。 產學研深度融合出“奇兵”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摘省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體制之奇??“四不像”+機制創新
“我們是一家‘四不像’單位,既是大學又不完全像大學,既是科研機構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既是企業又不完全像企業,既是事業單位又不完全像事業單位。”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院長嵇世山開門見山地說。
乍一聽,這像是一句玩笑話,但這恰恰是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體制機制創新最形象的概括。
上世紀90年代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業遭遇土地不夠、勞動力不足、資源緊張等問題,經濟騰飛遭遇內外壓力。特別是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首批經濟特區的橋頭堡,也遇到科技教育資源缺乏、產業全面升級乏力的瓶頸,因此希望能探索產學研結合、建立區域創新體系的途徑。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深圳向一流高校拋去橄欖枝。1996年12月,清華大學第一個“吃螃蟹”,與深圳市政府簽署合作建立研究院協議書。深圳市政府出資6000萬元,外加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1.6萬平方米土地的使用權;清華大學出資2000萬元,共同建設研究院的辦公大樓,深圳市和清華大學各占資產的50%。該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企業化方式運作,探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的新機制。
“自收自支、自負盈虧”,意味著必須在市場上真正地廝殺,才能存活、立足和發展。
“因為沒有財政撥款,如果沒有創新、沒有產業化,就沒有收入,實驗室就無法立足,研究人員收入也大受影響。”嵇世山介紹,研究院大膽創新體制機制:在用人機制上,突破事業單位編制限制,沒有了“鐵飯碗”,用市場的薪酬水平吸引國內外高端創新人才;在項目決策時,由技術專家、投融資專家共同參與,增加市場與收益的考量;在研究方向上,則把市場作為配置創新資源的關鍵要素,成果考核由市場效益衡量。
“四不像”特征,讓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身姿更輕盈、更靈活、更主動,可以迅速調動和整合各方面資源,把看準的業務做大做強,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魚得水。
點石成金??股權激勵激發創新活力
去年底,31歲的佘振定作出一個大膽決定:辭去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一職,全心投入到自己創辦的高端生物醫用材料企業。
5年前,他們幾位清華博士同學研發出人工皮膚、人工椎間盤等創新產品,有望填補國內空白。研究院旗下的創投公司看好這個項目,于是將其全部引進到深圳,專門為其成立了生物醫用材料及植入器械重點實驗室。
與此同時,這幾名博士生和研究院聯合成立了一家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享受研究院科技、人才、管理、融資等方面的孵化服務。讓以核心技術等無形資產入股為主的博士生們成為主要股東。隨著公司發展進入正軌,一輪輪風險投資陸續引入,備受資本市場關注。
到去年,這家蘭度公司累計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0余項,部分產品已獲得醫療器械注冊證并上市銷售,2014年5月公司評估的市值已達到3.5億元,比5年前翻了10多倍。
“團隊必須持股,這樣才有動力激勵前行。研究院可以在單個類似的公司里是小股東,但如果有很多這樣的持股公司,研究院就成了大贏家。”嵇世山一語道破其中的秘密。
為了占盡近水樓臺的優勢,研究院大膽突破“事業單位”的體制障礙,先后成立了兩家創業投資公司。這些創投公司不謀求對創業期的高科技公司絕對控股,而是始終保持小股東角色,讓研發團隊分享技術股權,用股權激勵激發創新活力。而股權收割的第一桶金,又能反哺科研,通過一輪又一輪的創投、孵化、收益,一桶金變成多桶金。
這一切得益于研究院機制創新的保障,創新與創業變成“花”與“果”的關系,孵化器培育創新之花,目的是要結出創業之果,最終形成創新價值的循環增值,讓科研人員創富有了“出口”。
如今,該院投資平臺資產規模30億元以上,累計孵化企業1508家,在孵企業807家,上市公司18家。
全球雄心??“抄底”承接國際創新合作
“研究院光靠清華大學的創新資源還不夠,還要有全球性戰略眼光,引進好的高科技項目。”嵇世山介紹,該院充分發揮海外校友的國際資源優勢,搭建起了以技術和產業轉移為核心的全球資源網絡。
近年,歐洲經濟持續低迷,給中國企業承接國際創新合作提供了絕好的機會。2013年,清華東莞創新中心成功引入西班牙“單晶藍寶石纖維規模化制備及其增強復合材料創新研究及產業化”項目及團隊,爭取在5年內實現項目的產業化和市場化。這一項目研究團隊被列入廣東省創新創業團隊資助對象。經權威專家鑒定,該項目的引入有望為多個重要領域帶來重大突破,預計可帶動復合材料產業500億元以上的產值。
不僅如此,研究院還引進了斯坦福大學戴宏杰院士領銜的創新團隊,獲得深圳市“孔雀計劃”立項支持。該團隊開發了全球獨創的等離子體納米金芯片技術,將檢測的靈敏度提高100倍以上,可廣泛應用于食品檢測、新藥研發,以及早期的重大疾病的檢測。
嵇世山說,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及國際合作網絡將引進具有世界水平的創新人才、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化市場前景廣泛的重大項目,實現產學研用結合,以適應廣東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
(采寫 雷雨,通訊員 葉青,策劃統籌 林亞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