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日報——愿為無錫孵化出更多創新型企業 闊別五十載后,“知本家”馮冠平回鄉搭起創業舞臺
作者:管理員 ?? 發布于:2017-05-23 ?? 文字:【
大】【
中】【
小】
摘要:
【無錫日報5月23日A05版專題報道】雖已年過七旬,馮冠平還是習慣天南海北地飛,在深圳經營公司、去青島考察企業、到莫斯科挖人才……自從2008年在無錫創立了江蘇數字信息產業園后,無錫又成了馮冠平的行程圖上記號密集的一個點,但每年在錫停留的時間加起來也難得超過三個月。
趁著江蘇發展大會的機會,記者終于在江蘇數字信息產業園馮冠平的辦公室里見到了這位41歲轟動德國傳感學界、47歲回國任清華大學科技處處長、49歲創辦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68歲開始第101次創業的跨界“知本家”。
十八歲離鄉走南闖北五十年故土的美食美景從此深藏記憶里
幼年時,馮冠平的生活半徑是陽山附近一個方圓十幾公里的鄉村小鎮,偶爾進一趟無錫城就算是難得的出遠門了。“那時從我們鎮上到無錫城里要搖四個小時的船,晃啊晃啊就到了大洋橋。”大洋橋就是如今的工運橋,橋附近一帶是馮冠平記憶里的美食聚集地。“當年的店老板都習慣在店門口支個小攤,擺上一個個厚砧板現做現賣,豆腐腦、醬排骨,還有糖芋頭,下了船可以吃一路!”
長大些后,無錫城又成了馮冠平通向外面世界的橋梁,想要去上海、去南京都要從鎮上到無錫城里坐火車中轉。回想起十八歲那年考上大學的經歷,馮冠平自嘲是被泥菩薩一腳“踢”去了北京。
馮冠平說自己年少頑皮,有一次春游去陽山上玩耍,進了翠微寺,忍不住好奇去拉菩薩的手,誰知菩薩底座不穩,突然沖著他倒下來,把他嚇了一跳。“也許菩薩見我頑皮生了氣,就一腳把我踢出了江蘇,踢到北京讀清華大學去了!”
從此,馮冠平開始了北京、海外、深圳五十年的闖蕩歷程,但家鄉的山山水水一直印在心里。
陽山腳下是馮冠平長大的地方,也在近五十年后成了實現他宏大心愿的福地。60多歲時,馮冠平說自己還有個夢想:想為國家引進孵化出兩個千億元級別的世界級高科技產業,一個是超材料,另一個就是石墨烯。今天的陽山上,離翠微寺不遠的鷺苑內,人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塊石碑,上面刻著“中國石墨烯產業發源地”。
一個小小的山中院落何以成為千億元級產業的發源地?原來,綠水青山掩映下的鷺苑曾是馮冠平與合作者們談項目的地方,江蘇省內十幾家石墨烯企業的最初構想都是在這里誕生的,如今這些企業中已有兩家成功上市,打造出石墨烯發熱應用的全球領先品牌。
前不久,陽山一位馮姓的人找到馮冠平,說修族譜時發現馮冠平家族是從無錫遷移過去的一個分支,希望找他一起在陽山上建一個馮家祠堂,這也讓馮冠平領悟到,不管走到天南海北,陽山總是他揮不去的鄉情符號。
從教授到研究院長再到“知本家” 他的人生跨度之大讓人嘖嘖稱奇
1964年,馮冠平離開家鄉走進清華園,攻讀精密儀器與機械學。1983年,馮冠平在第1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會上奪得銀獎,他研究的“柔性轉子控制系統”在全球第一次解決了“振動中的主動控制問題”,成為中國當時最年輕的傳感技術專家。1987年,到德國做訪問學者,兩年獲德國6項國家專利引起轟動。
1993年,從德國歸來的馮冠平被清華大學破格提拔為最年輕的正教授,并任命為清華大學科技處處長。上任后,他痛心地發現,當時的科技體制機制存在著種種弊端:人才濟濟的清華大學每年都有數百項科研成果受到國家獎勵或獲得專利,但將這些科技成果轉化成產品的能力卻非常低。
不久,恰逢教育部批準清華大學成為國內第一家可以在異地辦研究院的學校,而當時深圳也確立了發展高科技的戰略目標,決定吸引一批著名大學來彌補本地科研實力的短缺。清華大學與深圳一拍即合,決定在深圳建一所研究院。1995年,馮冠平主動請纓南下,從清華帶上一小支人馬,第二年就在深圳辦起了中國首個“孵化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根據深圳當時的發展情況,馮冠平提出,孵化器要緊緊圍繞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點產業,重點孵化電子、新材料、生物醫藥、光電一體化等領域的企業,同時要設立投資風險基金和建立自己的實驗室。
確定方向后,馮冠平開始尋找項目。1998年底,得知深圳大學幾位老師在居民樓里開發通訊器材的增值服務產品后,馮冠平請專家評估,認準這是一個有前途的項目,便主動上門孵化。他提出:“給2000平方米場地,免收兩年租金,但占30%股份”。這就是后來的“清華深訊”,也是馮冠平和清華研究院孵化的第一家公司。誰也沒想到,五年后,“清華深訊”被美國微軟以2000萬美元的高價收購,研究院獲利1000多萬元人民幣,回報率達15倍。
在清華深訊之后,研究院又成功孵化了第二家、第三家高科技企業。到1999年底,研究院孵化器正式開張一年時,整個研究院大樓的入駐率達90%以上,在大樓內保持“孵化”狀態的企業達到60家。就在這一年,研究院創辦了力合創業投資公司,為后期投資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奠定基礎,所投企業被稱為“力合系”,其中包括后來廣為人知的光啟研究院。截至馮冠平2011年卸任深圳清華研究院院長時,研究院已孵化企業1000多家,投資企業300多家,約20多家公司上市。企業在孵期間銷售額增加7.8倍,利潤平均增加了8.1倍,發展速度是社會上同類公司的6倍。同期,力合創業投資公司也在一次次的資本運作中迅速擴張,十年間資產總額增加了163倍。
馮冠平的影響越來越大,連續兩屆獲得中國創投界的“奧斯卡”大獎——中國創投屆風云人物先鋒獎。現在,當有人和馮冠平開玩笑說他是個“資本家”時,他總是一臉認真地說:“我是一個‘知本家’!”
回鄉辦產業園讓石墨烯發熱發光 本土培育使企業的根長牢在無錫
清華研究院辦得紅紅火火,不僅在深圳辦出了聲勢,而且享譽全國。國內多個城市的代表紛至沓來,邀請研究院去當地辦園。江蘇省也由省委書記帶隊,組成了一個包括全省各市領導在內的團隊,前去參觀考察。考察隊沒花太多功夫就說服了馮冠平:年紀大了,該回去給家鄉做點貢獻了。
2008年,由馮冠平一手創辦的江蘇數字信息產業園在無錫惠山區建了起來。2009年,就在石墨烯的發現者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使得這一新材料轟動世界的前一年,具有前瞻眼光的馮冠平就已經從美國挖了一批石墨烯領域的人才回國,打算把這種在當時價格貴過黃金的高科技新材料研究進行產業化。
2010年,馮冠平投資的首個石墨烯企業——“第六元素”在無錫的產業園內成立,2014年上市后成為國內首家石墨烯上市企業。近幾年,馮冠平已經從全世界帶回了70多名石墨烯領域的人才,成立了20多家石墨烯企業,馮冠平也被譽為“中國石墨烯產業奠基人”。
這些從全球各地回來的人才近一半都把企業建在了無錫,集中于馮冠平創辦的江蘇數字信息產業園。園區所在的堰橋十年前還是許多無錫人口中的“鄉下頭”,現在已是高樓遍地、聚集著100多家企業的高科技小城。
園區內馮冠平的辦公室茶幾上放著一艘“蛟龍”號模型,這是研發單位無錫702所送給馮冠平的紀念品,以感謝他把園區企業研制的石墨烯發熱保暖衣送給“蛟龍”號工作人員在深潛時穿著保暖。
除了石墨烯發熱保暖衣,石墨烯紅外理療腰帶、石墨烯發熱壁畫等高科技應用產品也已在園區企業內研發生產。馮冠平將石墨烯應用于人體可穿戴設備等民用領域的想法來源于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對石墨烯產業的一次考察,馮冠平向習總書記匯報國內石墨烯產業化情況時,總書記囑托他要研究軍民兩用的石墨烯產品。當時隨著產業發展,曾經貴比黃金的石墨烯已從“黃金價”降到了“白菜價”,但是大多數人還不知道這“白菜”該怎么吃。園區的石墨烯人才都是馮冠平一手挖來的,企業也都是馮冠平入股投資建起來的,雖然看好石墨烯這種新材料的發展潛力,但是如果不能盡快找到石墨烯的市場應用,開發出能夠面向市場的產品,那么這些企業就會面臨破產倒閉的風險。馮冠平決定將石墨烯的應用方向定位在市場前景寬廣的民用領域,各種用途廣泛的民用石墨烯產品很快被研發生產出來,去年的銷售額已超過5000萬元。“今年的目標是一個億!”馮冠平信心滿滿地說。
根據《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2015版),中國石墨烯產業未來十年的總體目標是“2020年形成百億產業規模,2025年整體產業規模突破千億”。無錫的石墨烯產業也有著足夠廣闊的前景。
已經培育出1000多家企業的馮冠平說:今天,靠給政策、發補貼“挖企業”的做法已經過時。“我們以前習慣爭搶好企業,都想把世界500強公司挖過來,但不是本土培育的企業,根就很難長得牢,往往來得快走得也快。”馮冠平認為,無錫在人才、資源、基建、配套等方面都具有強勁優勢,完全具備本土培養優秀企業的條件,從無錫的土壤里成長出來的企業才會牢牢扎根無錫,而馮冠平也希望能通過孵化器,為無錫培育出更多創新型企業。
人 物 檔 案
馮冠平: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原院長、江蘇數字信息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力合天使股權投資基金董事長、深圳烯旺科技公司董事長、深圳市企業并購促進會會長。
無錫日報記者 朱冬婭
本文鏈接【http://epaper.wxrb.com/paper/wxrb/html/2017-05/23/node_6.htm】